mg游戏视频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mg游戏视频 > 新闻动态 > “吃饭八分饱”错了? 医生建议: 过了60岁, 吃饭要尽量做到这6点

“吃饭八分饱”错了? 医生建议: 过了60岁, 吃饭要尽量做到这6点
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08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10

“吃饭八分饱”一直被视为健康饮食的“金科玉律”,但它真的适合老年人吗?特别是过了60岁之后,这条饮食法则是否还依然适用?不少老年人为了“养生”,坚持少吃、控制饭量,结果却越养越虚,免疫力下降、营养不良接踵而来。吃饭八分饱,对老年人到底是“保命”还是“伤身”?

答案是:过了60岁,吃饭不应再盲目追求“八分饱”,而应根据身体状态,科学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食方式。医生建议,老年人的饮食,不仅要吃得对,还要吃得够,更要吃得巧。做到这6点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长寿饮食”。

从最新的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版)》中可以看到,60岁以上老年人是营养风险最高的人群之一。数据显示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,营养不良的比例超过12%,而肌少症的发生率接近30%。这意味着,很多老年人并不是“吃多了”,而是“吃少了”导致身体逐渐虚弱。

肌少症,被称为“隐形杀手”,是老年人跌倒、骨折、卧床卧疾的主要诱因。研究发现,与年轻人相比,60岁以上人群的蛋白质吸收率下降了15%-20%,如果仍坚持“八分饱”,就很容易陷入“慢性饿死”的陷阱。

为什么以前“八分饱”是健康,现在却可能变成“伤身”?这背后,是生理基础代谢率和吸收能力的下降。年轻人吃八分,身体还能自行调节、储备营养。但老年人不同,胃肠蠕动减慢、胃酸分泌减少,很多营养素无法高效吸收。如果摄入不足,容易造成营养缺口,影响身体修复和免疫功能。

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,对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。现代研究已明确指出,老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应摄入1.2克蛋白质,高于普通成年人(0.8克)。但现实中,大多数老年人早餐只吃稀饭、馒头,午餐吃点青菜、米饭,晚餐甚至更简单,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。

不仅如此,维生素D、钙、铁、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入也普遍偏低,导致骨质疏松、贫血、免疫力低下等问题频发。很多老年人一旦生病,恢复速度极慢,很大程度上就是“底子太薄”。

医生建议,老年人吃饭要尽量做到以下6点:

第一,蛋白质要足够。每餐都应有优质蛋白来源,如鸡蛋、鱼、瘦肉、豆制品、奶制品,尤其是早餐不能“将就”。

第二,主食不过精,粗细搭配。白米白面虽易消化,但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族。适量加入燕麦、糙米、玉米面等粗粮能增强饱腹感、控制血糖。

第三,多吃“彩色蔬菜”补抗氧化。深色蔬菜如西兰花、胡萝卜、紫甘蓝富含抗氧化物质,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,预防慢性病。

第四,定时定量,避免暴饮暴食。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,三餐要规律,避免一顿吃太饱或不吃,扰乱代谢节律。

第五,少盐少油,保护血管。盐分摄入不应超过5克/日,烹饪以蒸、煮为主,减少煎炸,以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。

第六,适度加餐,补充能量。两餐之间可适当加餐,如一杯牛奶、一小把坚果,帮助稳定血糖、补充营养。

特别提醒:早餐尤其重要。“一日之计在于晨”,但很多老年人早餐吃得过于简单,甚至不吃,这不仅影响当天的精力,还易造成低血糖、心脑血管意外。建议早餐摄入足量蛋白质、碳水和膳食纤维,如鸡蛋+全麦面包+豆浆,是理想搭配。

关于“八分饱”,其实源自日式饮食文化,强调适度节制,避免暴饮暴食,对年轻人控制体重、预防代谢病确有好处。但对于老年人,这种“节食式养生”可能得不偿失。医学界越来越重视“老年人营养干预”,即通过科学饮食改善体质、延缓衰老。

2023年《柳叶刀·健康长寿》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,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延长7至10年。而饮食不当则可能提前诱发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认知障碍等慢性疾病,甚至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。

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误区是:很多老年人怕得“三高”,就一味控制饮食。但缺乏营养同样会导致代谢紊乱,反而更难控制血糖、血脂。尤其是糖尿病患者,在控制碳水摄入的同时,必须提高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的比例,才能稳定血糖。

最新的《中国慢性病营养干预白皮书》指出,老年人群中“隐性饥饿”现象严重,指的是热量摄入看似足够,但营养素缺乏。这正是很多老年人“吃得不少却越来越虚”的根本原因。

饮食调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更不是一套模板适用于所有人。医生建议: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营养评估,根据体重、肌肉量、饮食习惯个体化制定餐单。条件允许的,可在营养师指导下搭配膳食,避免盲目“自我调理”。

除了吃得好,适量运动同样不可忽视。饮食是基础,运动是催化剂。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太极拳、游泳等,有助于促进食欲、增强代谢、延缓衰老。

最后提醒一句:“吃饭八分饱”的标准,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对老年人而言,吃得对、吃得足、吃得平衡,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。与其盲目节食,不如科学补养。
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你身边的长辈有帮助,欢迎点赞、评论、转发。你的每一次分享,都是对健康知识传播的一份支持,也可能为他人带来改变命运的关键一刻。让我们一起,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。

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,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,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,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。如您有健康问题,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

参考文献:

[1]中国营养学会.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[M].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2.

[2]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.中国慢性病营养干预白皮书(2023)[R].

[3]陈雯,刘建.老年人肌少症与营养支持研究进展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2024,44(3):217-220.